湿热病(发热)医案2
授课时间 |
2020年12月25日 |
授课地点 |
名中医馆会议室 |
|||
授课老师 |
卿照前 |
听课人员 |
王双双、夏倩等 |
记录人 |
夏倩 |
|
授课主题 |
湿热病(发热)医案 |
|||||
培训内容及评价:“湿热病”医案一则。 患者,男,56岁。初诊:诉半个月前受凉后出现发热不退,在我市某医院就诊,住院治疗,经多项检查未作出明确诊断,同时使用抗病毒、抗生素药物多种,半月无功。咨训在我院工作的朋友,建议其改用中药治疗。症见:体胖,发热,每在下午2时后加重,常高达39-40℃,5时以后热势减,口苦,口干不饮,身酸痛而困重,脘痞纳呆,倦怠乏力,小便黄,大便可,舌质淡红,苔黄腻,脉细濡。 西医诊断:发热查因 中医诊断:湿热病 病机:少阳湿热痰浊证 治法:清胆利湿,和胃化浊 选方:蒿芩清胆汤 用药:青蒿10 黄芩10 柴胡10 淡竹茹10 法半夏10 赤茯苓15 枳壳10 陈皮10 滑石30 甘草10 二诊:服上方2剂,热退,身酸痛而困重,脘痞纳呆,倦怠乏力已明显好转,口不干,舌质淡红,苔白腻,脉沉细。 守上方7剂。 脉案诠解:患者发热,每以下午2时以后加重,并无恶寒之象,此即寒热如疟,寒轻热重,口苦,口干不饮,舌质淡红,苔黄腻,脉细濡,为湿热之邪客于少阳之典型证候。湿困中焦,脾胃气机不畅,故见脘痞纳呆;湿邪客于肌肉,气机受阻,而现身酸痛而困重,倦怠乏力之证。故方以蒿芩清胆汤清胆利湿,和胃化浊。药用方中青蒿苦寒、柴胡辛寒清透少阳邪热;黄芩苦寒,善清胆热,并能燥湿,合青蒿既可内清少阳湿热,又能透邪外出,共为君药。竹茹善清胆胃之热,化痰止呕;枳壳下气宽中,除痰消痞;半夏燥湿化痰,和胃降逆;陈皮理气化痰,宽胸畅膈。六一散、赤茯苓清热利湿,导邪从小便而去。辨证用药丝丝入扣,故久热之病,随手而解。
|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