湿温病(发热)医案
授课时间 |
2020年12月18日 |
授课地点 |
二楼门诊 |
|||
授课老师 |
卿照前 |
听课人员 |
欧静、柳颖等 |
记录人 |
欧静 |
|
授课主题 |
湿温病(发热)医案 |
|||||
培训内容及评价:“湿温病”医案一则。黄某,男,36岁。初诊:患者诉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,最高至40摄氏度,呈阵发性发作,症状反复至今,在多家省市医院就诊,经多项检查未查明病因,经抗病毒、抗炎诊断治疗,病情无明显改善,后去北京协和医院就诊,仍诊断为“不明原因发热”,遂返回,改求中医。刻诊见:发热,神疲乏力,倦怠,口干口苦,喜饮冷,饮之不多,咽痛,唇裂痛,纳差,大便可,舌质红,苔黄腻,脉滑数, 西医诊断:发热查因 中医诊断:湿温病 病机:中焦湿热夹毒 治法:清热利湿解毒,芳香理气化浊 选方:甘露消毒丹加减 用药:白寇仁10 茵陈15 栀子10 藿香10(后下) 滑石30 通草10 石菖蒲10 黄芩10 连翘10 浙贝10 射干10 薄荷10(后)x7剂 二诊:症见:诉服药3剂,热退,咽痛缓解,又自购7剂,现仍有轻度口干,舌质淡红,苔白腻,药已中的,原方继用7剂。 脉案诠解:患者病发夏季,炎夏季节,天暑下逼,地湿上腾,人处气交当中,感受了湿热病邪,发为湿温,湿热之邪,客于气分,经久不解发,以致长期发热不退。本案舌质红、苔黄腻,口干苦,喜冷饮,可见为热重于湿,而咽痛、热势高,则为湿热夹毒之征象,湿阻气机,则见神疲乏力,倦怠。关于湿温病的治疗,正如吴鞠通所说:“徒清热则热不退,徒祛湿则热愈炽”,当辨热与湿之多寡,合理应用祛湿与清热两法,本病热重于湿,且夹有毒邪,治当清热、祛湿,佐以解毒,方以甘露消毒丹最为合拍。方中重用滑石、茵陈,配木通,以清热利湿;黄芩、连翘合贝母、射干以清热解毒,利咽散结;石菖蒲、白豆蔻、藿香、薄荷芳香化湿浊,宜畅气机。共成清热利湿,化浊解毒之功。 《温热经纬·卷五·九十五》甘露消毒丹条下:“雄按:此治湿温时疫之主方也,芒种后地乃渐湿,温湿蒸腾,更加烈日之暑,烁石流金。人在气交之中,口鼻吸受其气,留而不去,乃成温热时疫之病。则为发热倦怠,胸闷腹胀,肢酸咽痛,斑疹身黄,颐肿口渴,溺赤便秘、吐泻疟痢,淋浊疮疡等症。但看病人舌胎淡白或厚腻、或干黄者,是暑湿热疫之邪,尚在气分,悉以此丹治之立效。”宜细细评味。
|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