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时心律失常治疗实录
授课时间 |
2020年04月27日 |
授课地点 |
名中医馆会议室 |
|||
授课老师 |
卿照前 |
听课人员 |
王双双、夏倩等 |
记录人 |
洪海燕 |
|
授课主题 |
子时心律失常治疗实录 |
|||||
培训内容及评价:“子时心律失常治疗”医案一则。 关某,男,74岁。首诊:诉有冠心病史多年,近期反复发作心悸,每于凌晨1点发早搏,失眠,口苦,头晕,肢麻,喜温饮。舌质淡红,苔薄黄,脉沉细弦。 夜间1时为十二经气血流注肝胆经交替之时,故夜间1时发心律失常必须考虑肝胆之气不和,那么,从经络辨证去探索,古代有相关的记载吗? 《灵枢·经脉》说:“足厥阴之别……别走少阳”、《灵枢·经别》说:“足少阳之正,绕髀,入毛际,合于厥阴;别者入季胁之间,循胸里,属胆,散之上肝,贯心,以上挟咽……是动则病:口苦,善太息,心胁痛……”《灵枢·四时气》曰:“……善呕,呕有苦,长太息,心中澹澹,恐人将捕之,邪在胆……”《灵枢·邪气脏腑病形》曰:“胆病者,善太息,口苦,呕宿汁,心下淡淡,恐人将捕之,嗌中口介口介然,数唾……”心下淡淡,恐人将捕之,颇类似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。 且患者头晕、口苦,正合《伤寒论》“少阳之为病,口苦,咽干,目眩也”之少阳证。今患者喜温饮,提示肝阳不足,故辨证为肝胆之气不和,肝阳亏虚之证。故方以小柴胡汤调和肝胆之气,桂枝温肝阳,龙骨、牡蛎镇心安神,处方如下: 柴胡10 黄芩10 法夏10 白参10 桂枝10 白芍10 炙甘草10 生牡蛎(先)30 生姜3片 大枣10个 生龙骨(先)30 x7剂 二诊:服药后上症好转,后停药,上症再发,现胸闷胀,心悸,头晕,视物模糊,口干微苦,喜温饮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无力。BP:130/70mmHg,心脏彩超:升主动脉内径增宽,三尖瓣、肺动脉瓣返流,左室舒张功能减退,主动脉弹性减退。上方加酸枣仁20。x14剂。 前方有效,停药复发,说明药合病机,仍以前方,再加酸枣仁养心安神。 三诊:早搏消失,每天3-5时胸闷、头晕频发,足如踩棉花感,二便正常,失眠,胃脘受凉则腹痛,喜温熨。舌质淡红,苔薄白,脉沉细。BP:130/80mmHg。 白参10 黄芪30 升麻5 柴胡5g 桔梗10 干姜10 白术10 山茱萸30g 熟地10 法夏10 夏枯草10 炙甘草10 x15剂 《灵枢·经脉》说:“心手少阴之脉,起于心中,出属心系……其直者:复从心系,却上肺……”,每日3-5时为十二经气血流注肺经之时,胸闷、头晕频发,结合沉细脉,当为心肺气虚,也就是宗气亏虚,宗气虚不能贯心脉、司呼吸故胸闷,宗气下陷,故以升陷汤大补宗气。头晕,足如踩棉花,肾主骨生髓通于脑,足少阴肾“斜走足心”,故其病机在于肾气亏虚,予山茱萸、熟地以补肾;胃脘受凉则腹痛,喜温熨乃脾胃虚寒,故以理中汤(参、姜、术、草)以温补脾胃。失眠以九味镇心颗粒养心安神。
|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