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懂完整的经方?那一定得学《金匮要略》
授课时间 |
2019年05月20日 |
授课地点 |
名中医馆会议室 |
|||
授课老师 |
卿照前 |
听课人员 |
王双双、夏倩等 |
记录人 |
夏倩 |
|
授课主题 |
想懂完整的经方?那一定得学《金匮要略》 |
|||||
培训内容及评价:卿教授说:医圣张仲景为我们留下了《伤寒论》与《金匮要略》两本著作,后世将其合并为《伤寒杂病论》而尊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,并且《金匮要略》的含义就是指该书是论述杂病症治要领极为珍贵的典籍。但后世医家在格外青睐《伤寒论》,用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注释伤寒六经文本的同时,对医圣的另一本著作《金匮要略》却意外的冷淡,历代注释《伤寒论》的有数百家之多,而注释《金匮要略》的不过寥寥十余家而已,似乎以六经为纲的外感传病《伤寒》,要比各科杂病的《金匮要略》重要得多。 然而,历史上公认的内伤杂病大家李东垣,却对仲景推崇有加。 所以,无论是《伤寒》还是《金匮》,都是仲景辨证论治、组方用药的一部分,只重伤寒忽视金匮,不仅绝无可能了解医圣完整的思想,也是自身中医知识体系不可弥补的缺失。《金匮要略》虽然和《伤寒论》一样,语言简单朴素,内容丰富,内涵深刻,但却不像《伤寒论》,至少还有个明确的六经传变作为提纲指导,《金匮》里讨论的各科杂病的机证治方复杂多变,加上时代变迁和古代传抄失误等原因,想学好《金匮要略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 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》中,这里的“虚劳”和后世的“虚证”是否可以等同视之?如果是一个概念,那为何“夫失精家,少腹弦急,阴头寒,目眩(一作目框痛),发落,脉极虚芤迟,为清谷、亡血、失精。脉的诸芤动微紧,男子失精,女子梦交”这样在后世看理应是严重的肾阳虚证,仲景的方法却是“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”,而不是熟地、锁阳、巴戟天、肉苁蓉、山萸肉这样后世的补肾法?并且,这里的桂枝龙骨牡蛎汤和后面治“虚劳里急,悸、衄、腹中痛、梦失精,四肢酸疼,手足烦热,咽干口燥”的小建中汤,都是以调和营卫为主,而不是去补肾?如果将桂枝龙骨牡蛎汤换成龙牧肾气丸这样符合一般“肾虚”的补肾法,会出现什么情况?而当“五劳虚极羸瘦,腹满不能饮食,食伤、忧伤、饮伤、房室伤、饥伤、劳伤、经络营卫气伤,内有干血,肌肤甲错,两目黧黑”这样看起来大虚的病人,仲景给出的方案却是有大黄、水蛭、干漆等各种化瘀峻下之品的“大黄䗪虫丸”? 这种思路和后世流行的“虚不受补”理论是否有关系?如果用后世的思路来看,桂枝龙骨牡蛎汤、小建中汤和大黄䗪虫丸又分别对应什么样的病机,该如何与十全大补汤、熟地、锁阳、巴戟天、肉苁蓉这样的补剂方药区分应用? 又比如:近代名医岳美中曾遇到一位“衄血势如涌泉,历五个多小时不止,出血量达半铜盆。患者面如白纸,近之则冷气袭人,抚之不温,问之不语,脉若有若无,神志已失”的病人。岳老只用了2味药:甘草9g,干姜9g煎服。其实也就是仲景的甘草干姜汤原方。服药2小时候患者手足转温、神志渐清、脉渐起、能出语,鼻血也止住了。 但在仲景那里,甘草干姜汤却并不是用来治鼻血的。《金匮》中,甘草干姜汤的条文是:“肺帏吐涎沫而不咳者,其人不渴,必遗尿,小便数,所以然者,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。此为肺中冷,必眩,多涎唾,甘草干姜汤以温之”;而在《伤寒》篇中,甘草干姜汤的条文是:“伤寒脉浮,自汗出,小便数,心烦,微恶寒,脚挛急,反与桂枝,欲攻其表,此误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烦躁吐逆者,作甘草干姜汤与之,以复其阳”;《金匮》中的症状有“多涎唾”,《伤寒》中的症状有“咽中干”,明明是明显两个相悖的症状,却都可以用甘草干姜汤温之?为何一个治肺痿或误汗至厥的甘草干姜汤,在后世却用来治鼻血呢?如果当时再加一味附子,将甘草干姜汤变成四逆汤,结果会如何? 快速掌握《金匮要略》的精髓,建议每周一方进行学习: 1. 痉病瓜蒌桂枝汤; 2. 湿病麻黄加术汤; 3. 湿病桂枝附子汤; 4. 百合病百合地黄汤; 5. 狐惑病甘草泻心汤; 6. 历节病桂枝芍药知母唐、乌头汤及血痹黄芪桂枝五物汤; 7. 虚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; 8. 肺胀射干麻黄汤; 9. 胸痹瓜蒌薤白白酒汤; 10. 腹满厚朴七物汤; 11. 寒疝乌头煎; 12. 痰饮苓桂术甘汤; 13. 消渴白虎加人参汤; 14. 水气病越婢汤; 15. 黄疸茵陈蒿汤; 16. 惊悸救逆汤; 17. 肠痈薏苡附子败酱散; 18. 梅核气半夏厚朴汤; 19. 崩漏温经汤。 所以真正理解并掌握仲景面对杂病的诊治、组方、选药背后精妙的思维体系,切实提高临床技能,这就显得尤为重要。
|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